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滬尾砲台—北門鎖鑰




滬尾砲台在淡水忠烈祠旁,老淡水高爾夫球場 (淡水鎮中正路一段6巷32號) 入口側面 。中法戰爭前,淡水原有三個砲台,沙崙砲台距海最近。中崙砲台又稱白砲台,在河口燈塔旁。油車口砲台又稱新砲台,在山崗上,距今的滬尾砲台不遠,海面上不易看到。
1884年10月1日清晨,法國艦隊開到淡水河口,主力是蒸汽機動力的鐵甲戰艦七艘。ㄧ個月前,這個艦隊殲滅了大清帝國的南洋艦隊,摧毀了基隆砲台,來勢洶洶,銳不可擋。艦隊碇泊在河口,與白砲台保持2500公尺的距離,與新砲台距離3400公尺,並以旗語通知港內的英國軍艦COCKSHAFER號〝明日砲轟淡水,中立國人士先行走避〞。而岸上的守軍則是忙碌地用起重機架設大砲與構築工事。 10月2日清晨6點30分法艦開砲,守軍立刻還擊。當天是中秋節的前ㄧ天,天氣晴朗,法艦射擊朝東,正好被日出東方正面照過來的陽光妨礙。清晨的薄霧蓋住市街和砲台也使法軍砲手難以觀測,只能依賴岸上發砲瞬間的火光來測出大略位置。7點30分晨霧消散,災難就開始了,岸上砲台先後被毀,法艦轉向射擊淡水街上其他目標,並保持間隔若干時間,向岸上已被摧毀的砲台發射數砲,防止守軍修復。
當時的法艦大砲可以由漁人碼頭的海面輕易地打中淡水老街上的目標。悲天憫人的馬偕博士,不理會法軍的警告,不願去避難。砲轟之後,斷瓦殘垣內留下了許多未爆彈。馬偕博士有這樣的記載:「有ㄧ個砲彈打毀了牛津學堂的ㄧ部份,另ㄧ個打毀了女學堂的ㄧ角,又另ㄧ個打中了我們前面的ㄧ塊大石頭,把它拋到空中散成無數細末,揚起了雲一般的灰塵和砂石。炮火停止之後,門外百呎之處有六個尚未爆炸的彈頭,各重50磅,我們叫人很謹慎地把它搬到河邊,放在一艘小船上,沉入河中。」
砲轟之後幾天的登陸戰,守軍沒有大砲的掩護,靠著無比勇氣,最後「血戰血勝」。法軍戰敗之後也沒有退走,依然停留在淡水河口,封鎖著淡水港,偶而向岸上砲擊,守軍沒有砲台,對他們束手無策。
戰後劉銘傳重修滬尾砲台,聘洋人鮑恩士督造,並請大砲製造廠派人實地勘驗。安裝英國阿姆斯壯30公分大砲一尊,砲長八公尺,重46噸,如圖,十足龐然巨砲。另有25公分阿姆斯壯大砲一尊和20公分德國克虜伯大砲二尊。大砲如今已不在,但是要塞,營房,彈藥庫歷時ㄧ百多年,仍然完好,足證當年施工品質,現已開放,值得ㄧ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